【校田裡的生活課】七年成果展系列活動│《校田裡的生活課》新書分享
《校田裡的生活課》新書作者李佳芳去年十二月就開始進行採訪工作,原以為自己會入山或走入偏鄉的她,完全沒想到神農小學就在城市或鄉鎮邊緣。在採訪過程中,她逐漸發現到,這些「非山非市」小學不只和都市小學存在著城鄉差距,還可能因隔代教養產生許多問題。
李佳芳認為,透過食農教育,孩子能學習利用土地資源找回屬於自己的優勢。且神農計劃將食農教育回歸到「教育」二字上,不一味地叫孩子種田,反而告訴孩子,這塊田地怎麼結合課本知識,激發孩子在情境中學習。
《校田裡的生活課》作者李佳芳分享成書過程。
帶領苗栗神農課程的貓裡小學團團長梁佩玲分享,貓裡小學團成員皆為有機農夫,他們擁有的是生產技術,並非教學專業。成團初期,佩玲需要花時間和農老師演練如何說話、上課要說些什麼。但經過一學期又一學期的演練,現在只要把麥克風放到農老師嘴邊,他們就能滔滔不絕的開始農事課程。
每個學年初期,貓裡小學團都會竭盡腦汁思考如何將豐富、有趣的課程帶給孩子,佩玲強調:「雖然我們不是教學專業,但是我希望在學校校田的發展,可以很多元!」
貓裡小學團團長梁佩玲與大家分享農友如何轉變為「農老師」。
苗栗縣烏眉國小總務主任王秋閔回憶,因為校田種植果樹,校田課程前五年完全零產出。他每天廣播:「各位同學,請帶著校園三寶,我們一起上去除草跟澆水。」學生每天就是鋤草、澆水。但等待是值得的,今年學校收成滿滿,柚子樹結的果學生一人能帶兩顆回家。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在校田課程中,親身體認等待與收穫的美好。(校園三寶:水桶、鏟子、手套)
苗栗縣烏眉國小主任王秋閔回憶,加入神農計劃起初,果樹都還只是小樹苗,經過幾年的澆灌,已開始結果。
-
為什麼會出版這本書?因為我們覺得十四所學校都很精彩,不只有不同的特色作物,也生長出不同的課程內容。經過七年的累積,我們決定把這些成果集結成書,要讓大家知道,學校能用校田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優勢。
《校田裡的生活課》新書資訊
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種菜玩出學習力×創造力×品格力 台灣好基金會在14所小學,用2500天翻轉教育!
? 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378?sloc=main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