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你/妳神農了嗎-認識校田(110學年度上學期-低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學期-富源國小校田。
110上學期-化仁國小校田。
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在校田環境,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進而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植物的五感與大地生態系統循環
「土壤、陽光、空氣、水」
Woody老師和Ada老師透過圖說與小故事,介紹大地生態循環的基本元素,作為這學期開始種植前的自然結構認識。同時,老師們準備了蚯蚓,透過觀察蚯蚓與觸摸土壤,開啟孩子們認識與思考土壤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
【瑞穗鄉富源國小】老師們也準備了柚子,課程中,以五感看看植物的果實。另有各式蔬菜(紅蘿蔔、蔥),開啟一個月的觀察任務,自由紀錄植物在不同生長週期的型態。
冬季蔬菜認識與定植
【吉安鄉化仁國小】農老師與孩子們先在校田畫界線出兩邊各種植蘿蔔(種子播灑)與萵苣定植。並一一為每株植株預留生長空間。
有了土壤與作物型態基本認識,準備下田囉!下田前,種什麼?怎麼種?Woody老師與孩子們分享白蘿蔔、萵苣生長所需的生長空間,建立田間作物與作物植株距離概念,以及定植農具的使用方式。定植後,Ada老師拿出田裡常見生物-蝸牛,讓孩子們預先看看這些幼苗殺手,以便接下來留心,照顧校田剛剛種下的小苗。
【瑞穗鄉富源國小】農老師與孩子們先在校田畫界線出兩邊各種植蘿蔔(種子播灑)與萵苣定植。並一一為每株植株預留生長空間。
【瑞穗鄉富源國小】幼苗殺手-蝸牛觀察。
認識友善耕作-有機與慣行農法大PK
【吉安鄉化仁國小】有機農法認識。
友善耕作的田長甚麼樣子呢?藉由校田觀察紀錄、有機田與慣行田的比較,認識兩者農法差異,並帶出友善耕作對於生態平衡的重要性。Ada老師也讓孩子們於校園中蒐集各式顏色、形狀的葉子,製作花葉面具,孩子們自由發想主題與角色,與同學們分享之際體驗多元環境中的創意與樂趣。
【吉安鄉化仁國小】花葉面具製作。
【瑞穗鄉富源國小】各組發表面具主題。
蔬菜的產地→餐桌:生菜大餐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採收。
經過二個月的生長,校田迎來第一次採收,孩子們使力將蘿蔔從田裡拔出,看看誰種的蘿蔔比較大──帶回與家人們分享收成成果,而萵苣則在清洗、瀝乾與切碎後加上農老師們於現場操作的堅果榨油,完成新鮮的生菜大餐,全校一同在校田旁享用這學期的收成料理!感謝土地的給予也謝謝這學期努力的自己。
【瑞穗鄉富源國小】校田採收。
【吉安鄉化仁國小】蘿蔔收成,孩子們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
【吉安鄉化仁國小】生菜大餐享用。
【瑞穗鄉富源國小】全校餐會享用。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吳崇閣、忻筱婷、李柏賢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棲地田野傳習所李柏賢老師以「友善耕作」為核心,透過學校的一畝田,建構從作物至生態系統的課程大綱,連結家園,探索社區、產生人地互動,創造校園至家園的完整學習情境。
棲地田野傳習所(GeoHabitat Field School,簡稱GFS / GF_School)是一個透過「田野專題式學習(FPBL)」的操作,轉譯「在地資源與文化內容」成為「特色體驗遊程與學程」的整合平台,藉由與在地共同建置的「地方敘事暨轉譯設計學習中心」,嘗試銜接「臺灣的地方發展」與「學校的教育學習」,搭建可以共好的平台。目前主要進駐的田野據點為新北市瑞芳區的水金九金銅礦業文化遺產區域。
棲地田野傳習所(GFS):https://www.facebook.com/GeoHabitater